永康超人集團內的自動生產線 李婷婷 攝永康超人集團內的自動生產線 李婷婷 攝
  中新網金華1月9日電 (見習記者 李婷婷)前陣子在一部很火的科幻電影《星際穿越》中,有趣的冰箱狀機器人塔斯,能漫步太空、深海潛水,酷酷地幫主角拯救了世界,成為影片中人氣最高的角色。如今,類似的全能機器人也正一步步成為現實:電機生產線裝配零件的機器人、全自動智能焊接機器人以及噴漆機械手……各種生產場景中都不乏它們的身影。
  而在二產比重達到62.7%的浙江永康,曾幾何時,不少傳統產業採用的是人海戰術,吃的是“人口紅利”。如今,因結構性用工荒加劇,“機器換人”上升為當地工業行業突圍之道。永康市政府更是加大砝碼,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370億元“機器換人”投資,實施300個“機器換人”項目,激發企業創新製造方式。
  利用“機器紅利”接替“人口紅利”,這股火熱的“機器人風暴”,正成為撬動永康再造發展優勢的新支點。
   “機器換人”浪潮帶來技術紅利
  近日,記者在永康的超人集團看到一幕“冰火兩重天”的奇特風景:一邊是手工操作車間,300多名員工坐成多排,井然有序地進行手工貼片、插件、焊接,乍一看頗為壯觀;而在與其僅一牆之隔的另一個車間內,2名員工嫻熟地操控著三排自動註塑機的按鈕,一片片小家電“芯片”從機器中“吐”了出來。
  “這8名員工的效率抵得上300多名的熟練工人了。”超人集團電子廠廠長王勇堂毫不掩飾他的興奮。他說,從最早的人工合模成型,到註塑機油壓合模成型,再演變成今天電腦控製成型工藝,進步不僅反應在產品工藝質量、外觀上,還有成型效率。
  “沒有脾氣,效率高,速度快,合格率也上來了!”公司總裁助理李棠也給這位“敬業員工”點了贊。他做了個估算,自電子廠實施自動化貼片技術後,員工從100多人減少為不到10人,用地面積同樣減少了十幾倍。
  偌大的車間里,身穿藍色工人服的向翠娥站在車間一角,很是輕鬆。她說,只要將機械手送出的塑料元件進行簡單處理,自己就完成了整個註塑程序。“以前是一人一機,現在是一人管理三台設備!”作為企業老員工的向翠娥這幾年經歷了車間翻天覆地的變化:設備越來越高級,工人也越來越有技術。而已近50歲的她也笑言,總算等來了從業以來“最好的日子”!
  據介紹,接下來超人還要繼續分步進行四條生產線自動化改造,僅一條生產線的改造就需要400萬元。
  除了超人,“機器換人”這一產業革命在永康其他企業同樣引發了化學反應。浙江哈爾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通過“機器換人”,使生產線用工人數從原來的22人減為11人,人均產量由改造前的515只提升到1072只。而在眾泰控股集團的車底焊接車間內,17台自動焊接機器人讓生產線員工從120人減至30人,產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至99%……不少公司負責人表示,“機器換人”,讓大家嘗到了自動化生產帶來的便利和甜頭。
  據永康市經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:去年該市機器換人效果明顯,企業平均產能增加27.04%、產品質量提升22.38%、資源消耗降低15.06%、原材料成本節約7.12%、廠房使用面積減少17.62%、人員減少19.92%。
   舊瓶裝新酒 自主研發自動化設備
  融合自動滴漆,自動冷卻、精車、壓風葉,自動檢測,錶面防鏽處理……這是浙江永康嘉禾公司生產車間內一隻轉子的自動化之旅。而操作它的“主人”,是一臺身長不足一米、形似鐵皮箱的機器。
  別看這個鐵皮員工長得四四方方有些笨重,乾起活來可十分靈活。
  要是定轉子在加工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或者偏差,它就會短信通知各級管理人員,實現異常報警。
  在多數人眼中,嘉禾公司是一家生產電動工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,上世紀90年代開始,企業一直依靠“人口紅利”來運營。“但從2010年初開始,企業招工就不那樣順暢了。”公司總經理盧雲峰迴憶道,“用工荒”逼著企業不得不用“機器”去換“人”,從而降低生產成本。
  於是,2012年該公司開始了自主研發自動化設備的嘗試,即從海外買進價格較低的人工設備,由公司技術攻關團隊來進行自主研發自動化系統、優化提升企業存量裝備。這種以“舊瓶裝新酒”式的智能化技改模式,成為了其“機器換人”的有力武器。
  “以前每台機器都需人工控制,一臺機器一天的加工能力只有600個轉子芯軸。現在每個人可以同時控制4台機器,效率一下增加了4倍。”盧雲峰說,眼下在嘉禾,老磨床配上機械手和上下料系統,就可變身自動化智能裝備,媲美售價約80萬元的進口設備;定向自動上下料系統、在線壓力跟蹤監測系統、雙浮動活動卡盤……一臺設備創造10倍於人工操作的效率,一條生產線代替幾十名操作工人的場景是隨處可見。
  自動化程度高了,產品品質上去了,嘉禾的市場定位也開始轉變:不再走低價競爭路線,而是瞄準歐美等高端市場,提高產品單價,以質取勝。
  “‘機器換人’幫助企業完成了蛻變。”盧雲峰感慨道,這幾年,嘉禾光設備引進和研發費用就達到了1000多萬元,但物有所值。
  如今,在永康大地,“機器換人”正成為越來越多工業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。例如,三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先後投入了6億餘元開展多項技術改造項目,對原有的設備和生產線重新進行科學合理化佈局,淘汰落後設備,引進各類國際先進設備,包括智能化機器人割草機、年產50萬臺電焊機和100萬台充電工具生產項目等。
   “機器換人”鋪就產業轉型升級路
  “‘機器換人’就是用‘機器’替代人工。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勞動力成本的減少、能耗的減少,更重要的是效率提升,產值、產品質量的提高。”這種顯而易見的“加減法”,永康當地的企業家們心知肚明,尤其是對於人工成本上升、原料價格上漲、經濟形勢疲軟的企業而言,“機器換人”猶如春天來臨,工人與機器的算術結果也正在逆轉。
  “投入3000多萬元實行技改,年產值就增加了1億多元。”浙江中信廚具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勇薪介紹,這是公司從老廠房搬入新廠房後的巨變,也是“機器換人”最直觀的體現。他告訴記者,老廠房原有500名工人,月產鋁鍋30多萬隻。搬到技改後的新廠房,工人降到350名,月產量卻提高到60萬隻鋁鍋,這是技改前想都不敢想的數字。
  胡勇薪帶著記者來到壓鑄車間,只見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將成形的產品從輸送帶上取出,給湯、噴霧、切邊等工序全部由機器來完成。他說,在保證原有效率的基礎上,車間里的工人從原來的50人減少到了25人。
  當記者問及這些多餘的勞動力怎麼辦時,胡勇薪笑了笑,說:“壓鑄工難招,以前要招滿50個人相當不容易,現在有了這些多出來的勞動力,就可以多開幾條生產線,接更多訂單。”
  記者瞭解到,和中信廚具一樣,幾乎所有進行“機器換人”改造的企業都明顯感覺到,更多的人力被釋放出來,公司的效益不斷提升。
  這股“機器人風暴”也讓永康市政府和企業思路一新。據介紹,永康積極從政府層面來推進“機器換人”,明確對“機器換人”實施獎勵政策,規定對進口高檔設備獎勵10%,國產高檔設備獎勵6%,國產普通設備、配套公用設備及環保安全設備獎勵4%。另外,接下來永康還將確定“機器換人”專項入圍項目300個以上,工業投入累計達到430多億元,其中設備投入170億元。
  在獎勵政策的引導下,企業“機器換人”積極性日漸高漲,技改投入也不斷加大。僅去年,永康機器換人技術改造項目就有211項,比2013年增了22項。
  這些數據的背後,是一個個企業鮮活實例的生動實踐。這也印證著,一場“機器換人”,以機器紅利再造發展優勢的變革在當地已然成為大勢所趨。(完)  (原標題:浙江永康領跑機器換人熱潮 以機器紅利再造發展優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n95znko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